只有溝通 沒有距離 


  不知你是否見過襁褓中的嬰兒與母親間的溝通?無論是嚎啕大哭,或眉眼微蹙、張嘴咯咯地笑時,母親總能透過嬰兒無言的表達,知道他的需要;抑或花叢間飛舞的蜜蜂,蜂兒們也有獨特的「蜂語」,讓牠們能完成採集花蜜、禦敵、傳宗接代的任務。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,都是有效溝通的成功案例,如果不能作有效的溝通,恐怕母親要曲解小嬰兒的意思,蜂巢內也要一片大亂了。

  若將同樣的道理套用在工作場合中,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若是工作團隊內沒有好的溝通,一定會產生效能和效率的問題,最近大家很流行談論職場的「潛規則」,甚至不斷強調要培養新人的「溝通力」。在去年8月<Cheers>雜誌對超過四千位上班族所做的調查中,發現「禮貌」高居<七年級最需加強的能力>第二,排名在「抗壓性」之後,為何在此提及「禮貌」呢?因為「禮貌」的字源可追溯至法文,除了「合宜的應對進退之外」,引申的意思是「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溫暖」,仔細想想這深層意思,你就會發現有好的「禮貌」其實也是達到成功溝通的關鍵之一。總而言之,這個能夠幫助我們工作更順暢、跟別人相處地更好的能力 — 溝通力,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去了解一番?

  簡單分享一些在職場中體會到有關「溝通」的心得,供大家參考。

1. 知道聽眾是誰
  發表任何演講、報告、提案、或是提出個人意見時,請先想想你的對象是誰,你的聽眾是有甚麼樣的特性,如「年齡」、「性別」、「身份」、「經歷」等,能夠幫助你整理有效的資訊與對方談話。

2. 不要打斷別人說話
  不要自以為知道別人下一句要說甚麼,張忠謀十多年前在交大為高階經理人演講時,特別提到他會留意觀察員工是否會在他講話時打斷他,因為通常打斷別人的人都自以為知道對方的意思,對方下一句要說甚麼,但事實上,90%都是猜錯的。

3. 語言是拿來溝通用的,不是讓你拿來自顧自地發表意見、做過多地個人抒發
  你會發現有些人在被詢問或作討論時,談話中會含著「自我解釋」的意味,有時聽起來像在找藉口,或讓人感受到過多的防衛和自我保護;也有些人喜歡高談闊論,到後來整個談話或討論像是走單行道,並非雙向的訊息交流,若有以上兩種現象其中之一,都容易讓溝通陷入膠著,不僅彼此關係拉警報,許多事情也無法作進一步的討論與執行。

4. 想好了再說
  可以先想想:「我希望對方知道甚麼?」,之後再開口。需要留意到不是自己一股腦兒地照自己喜歡講的去講(承接3.),現在的社會繁忙而緊湊,每個人幾乎都有時間上的壓力,因此,試著同理別人的處境,想一想他現在最需要知道甚麼樣的訊息,這樣想過之後再開口,會讓你溝通起來更有效率,以及讓聽眾和跟你共事的人感到輕省許多喔!

5. 積極傾聽,不預設立場
  有個技巧是「把對方的話重覆一次」,不管是在被指派工作或在平時的策略會議討論,這一招都很好用喔!好好弄清楚對方的意思,再做回應,可以避免掉工作中不必要的爭執和時間延宕,切記不要亂猜對方意思,很多的「我以為」最後都引來誤會爭吵和推卸責任,而「不預設立場」其實對對方也是一種尊重。
  除了工作,跟同事或朋友間個人關係上的互動,若能使用這一招,也可以讓對方感到非常被你體諒和愛護喔!

  筆者最近的體會是,要達到良好的溝通(有時可能也很激烈),非常需要一顆謙卑溫柔的心,因為必須得放下自己的成見,可以說是要「用心觀察、積極傾聽、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、想好再答」。

  有一段箴言是這麼說的:「回答柔和,使怒消退;言語暴戾,觸動怒氣」,箴言話語,值得我們一起來好好體驗,也提出來和所有讀者們共同討論與學習!。

敬祝 閱卷愉快!

全人多元智慧研究中心/測評研發部
李冠瑩